6月8日下午,山西太原成成中學高考考點,考生結束最後一門科目考試,輕鬆走出考場。當日,除個別省份有其他安排外,中國大部分省份結束2014年高考。在過去的兩天里,高考成為網絡討論的第一話題,各地高考題目或褒或貶引發眾議。而多個省份的高考模式微調,也為高考改革作出初步嘗試。中新社發 武俊傑 攝
  中新網6月9日電法國《歐洲時報》日前刊文稱,當諸如“高考誓師大會”、“燒香保過”、“學生撕書”、“城管勸大媽高考期間暫停廣場舞”等新聞充斥報端時,你就會知道,大陸進入“高考模式”,各種情緒瀰漫,緊張、壓抑、煎熬與發泄。
  文章稱,在過去30餘年中,高考儘管成為中國最重要的人才選拔方式,但“一考定終生”所帶來的負面效應,如片面追求分數、人才評價標準單一、增加社會的集體焦慮等弊端,也一直是爭議焦點。一張試卷檢驗所有考生、一個標準答案衡量對錯,這無形中扼殺著中國孩子的想象力。
  分析稱,今年以來,局面有所改觀,一些地區及高校開始種種探索,以求打破目前唯分數而論的錄取模式。浙江、廣東等地區的高校,錄取考生時不僅看高考成績,還要結合學校面試或筆試成績、高中平時成績對考生進行評定。
  這些探索和嘗試增加了學生和高校雙方的選擇權,有助於那些綜合素質良好、具備一定特長,考試成績卻不夠突出的學生脫穎而出。過去,擇優錄取指的無非是分數第一,而現在,這個“優”具有了更多元化的涵義。機會多了,標準不唯一了,也有利於整個社會以更加平和、輕鬆的心態來對待高考。
  只不過,外界擔憂,在目前的社會大環境之下,如果缺乏監督,缺乏完善的制度設計,這些看起來選賢與能的新政,只怕淪為新一輪“拼爹”的戰場,甚至反而更利於隱蔽的尋租活動。到那時,改變中的高考仍逃不出“形式上的公平”魔咒。
  文章認為,高考是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之間的樞紐,三者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,高考改革之外,基礎教育如何推動素質教育,尤其是如何在教學條件落後的地區推動素質教育;高等教育的學科設置、培養方式、辦學思路如何最大化激發學生潛能?如果脫離了整個中國的教育體系,只單純著眼於高考改革,從高考一路拼殺過來的年輕一代,依舊會墮落在當下大學舒適的安樂窩裡。
  文章指出,教育改革的鏈條上一環扣一環,對應的正是一個孩子的一個階段扣下一個階段。每年高考也就兩三天時間,但教育改革的弦應時時繃緊。  (原標題:歐洲時報:中國高考三天 何時不再癲狂�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s57nseie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