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標題:願天下無拐——中國出組合拳有效打擊拐賣兒童犯罪
  國際在線報道(記者 劉倡):近日,由中國香港導演陳可辛執導的電影《親愛的》熱映。該片改編自真實故事,講述了一對已離婚的夫婦三年間尋找失蹤孩子的曲折經歷。該片票房的火爆折射出嚴峻的社會問題,並再次喚起社會對拐賣兒童現象的關註。為什麼有人可以像買賣東西一樣買賣孩子?為什麼拐賣兒童的犯罪行為屢禁不止?對於這些問題的探尋和追問,或許可以防止類似悲劇再次發生。
  2008年3月,電影中主角的原型,湖北人彭高峰4歲的兒子彭文樂在深圳街頭玩耍時,被一名男子強行抱走。彭高峰馬上報警,並從此開始了漫長而艱難的尋子之旅。直到2011年2月,彭高峰才在江蘇與依舊帶著湖北口音的兒子重逢。回憶起當初孩子被拐的那一天,彭高峰依然心有餘悸,“(我們在監控錄像里看到)孩子當時哭得很厲害,叫得也很厲害。他那種掙扎,哭啊鬧啊在地上爬,孩子當時有多害怕啊。那個錄像我看了以後,就像有千萬根針扎在我心裡一樣。眼睜睜的看著我兒子是怎麼被人抱走的,我多希望時間可以倒流。”
  多年來,中國警方始終保持對拐賣兒童犯罪嚴厲打擊態勢。但在中國一些鄉村,買賣兒童犯罪活動仍然多發。西部省份四川、雲南、貴州等地一些偏遠山區是主要輸出地,而沿海一些省份是主要拐入地。中國公安部刑偵局打拐辦主任陳士渠介紹說,由於買方市場的存在和受販賣兒童暴利驅使,以及在立法和執法方面的懲罰力度相對較輕,拐賣兒童犯罪屢禁不止,並出現了暴力化、團夥化的新趨勢,“一是部分農村地區群眾‘傳宗接代’‘兒女雙全’‘多子多福’等傳統錯誤觀念沒有消除,形成了需求旺盛的買方市場;二是社會管理和服務工作存在漏洞,人販子有可乘之機;三是有的地方群眾反拐防拐意識淡漠,法制宣傳滯後。”
  中國政府意識到,單一的打擊手段已不能解決拐賣兒童問題,從打擊拐賣向反對拐賣進行概念的擴展與延伸,加上相關政策、法律文件的完善,才是治本之策。
  2007年,中國國務院發佈了首個國家級“反拐”計劃——《中國反對拐賣婦女兒童行動計劃(2008-2012年)》,實現了“打拐”工作由公安機關單打獨鬥向全社會參與的預防、打擊、救助綜合治理模式轉變。在制度層面上,立法機關於2010年對刑法進行了修改,加大了對拐賣犯罪的打擊力度,從源頭上遏制拐賣犯罪態勢。據統計,首個反拐行動計劃實施以來,全國各級法院共審結拐賣婦女、兒童犯罪案件8599件,依法懲處犯罪分子14122人。拐賣犯罪高發勢頭得到有效遏制。
  在首個國家級“反拐”行動計劃結束後,2013年3月,中國政府發佈了第二個“反拐”行動計劃--《中國反對拐賣人口行動計劃(2013-2020年)》。計劃在上一階段“反拐”行動基礎上,進一步完善了集預防、打擊、救助和康復為一體的“反拐”工作長效機制,確保被拐賣受害人及時得到救助康復和妥善安置。
  除了建設完善“打拐”、“反拐”長效工作機制外,中國政府還在建設DNA數據庫、被害人的解救和安置上下功夫,實現全國範圍內被拐兒童的精確查找,妥善安置被解救的兒童,保障被收買兒童各項基本權益。同時,中國公安部門還加強“反拐”國際警務合作,以粉碎跨國拐賣犯罪網絡,實施跨國解救行動。
  陳士渠說:“如果沒有DNA信息庫,第一,即使找到了孩子,也難以確認是不是他親生父母的孩子;第二,有的案件發案時間比較長了,從現場入手開展偵查工作很難破案,但是有了DNA這種手段,通過分別採集失蹤被拐兒童父母和來歷不明、疑似被拐兒童血樣檢測入庫比對,解決了被拐兒童多年以後身份源識別確認難的問題。”
  除了政府主導,近年興起的微博等網絡社交平臺也發揮了巨大作用。2011年初,一條尋找被拐兒童的微博,經熱心網友不斷轉發,引起廣泛關註。“微博打拐”行動從此興起,至今仍未停歇。據不完全統計,“微博打拐”粉絲數已達470餘萬,單條微博的最高轉發量超過6000次。“微博打拐”發起人鄧飛認為,除了收集拐賣犯罪線索,微博的另一個重要功能就是進行法制宣傳教育,增強群眾反拐和防拐意識。
  “(以前找孩子,)就好像在稻草垛裡面找一根針一樣,我們需要把稻草垛打開,去每一棵稻草旁邊搜索。而現在通過微博去告訴每一根“稻草”,動員他們去發現身邊有沒有這棵“針”。喚醒了公民對打擊拐賣兒童犯罪的熱忱。這種意識,在全國人民的心裡已經形成了。”
  打擊拐賣兒童犯罪事關每一個家庭的安全、和睦和幸福。從長效工作機制的建立到相關立法的完善,從公安機關的單打獨鬥到警民聯手的全民打拐,當前,中國已經形成一整套打擊拐賣兒童的法律法規體系,切實有效地保護了兒童權利,為兒童撐起健康安全成長的“保護傘”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s57nseie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